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章 忠贤之狠 (第2/2页)
有魏忠贤那么多。 魏忠贤不敢做的,他敢! 。。。 七日后,火器营内。 朱由检带着魏忠贤在营地内巡视着,近段时间,各地选拔的匠人已经陆续赶到京师,现在已经有七百多人。 他们都是大明顶尖火器制造人才,刚到火器营就开始按照朱由检的要求设计新式火炮。 带领他们钻研火炮的是前兵部职方主事孙元化,这个46岁的上海官员听到朝廷要组建火器营后,主动放弃官身前来报名,这个人对火炮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 朱由检跟他交流了一下近代火炮工艺的制造,虽然只是粗糙的理念,依然让孙元化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迫不及待的投入到研究中,以待早日研究出比红夷大炮更先进的火炮。 作为理科生的朱由检对各国工业发展有着很深的印象,现在是17世纪初期,欧洲人在火器方面的造诣已经超过大明。 在16世纪末期法国人马汉就已经研究出燧发枪,如果不是法国国王亨利四氏去世,那燧发枪早就大规模装备了法国军队。 即使这样,燧发枪也会在17世纪中叶,也就是十几年后大规模装备欧洲军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用到1848年。 火炮方面虽然没有枪械那么落后,却也强不到哪去。 15世纪的欧洲就出现了长炮、加农炮(现代榴弹炮的原型)和迫击炮,即使是屹立千年不倒的君士坦丁堡城墙也在加农炮的炮火下崩裂。 大明军队装备的红衣大炮就是加农炮的一种,不过已经逐渐落后于西方,看这那些四五人围在火炮边认真研究的工匠,朱由检脸上有了些许笑意。 汉民族从不缺乏创新力,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条件和待遇,他们就会还他一个惊喜。 “魏卿,还有多少人没到?” 听到天子提问,魏忠贤赶忙踏前一步,躬身道:“回禀陛下,有29名云南匠人未到,算算路程这两天就该到达达京城。” “有没有一个姓毕的,以前当过官的。” 姓毕的。。。 姓毕的人很少,所以魏忠贤很快想到了那个被他排挤而被削籍免官的前广西道监察御史——毕懋康。 在浙江省送上来的名单里的确有这个名字,但被他以品行不端为由划掉了,天子怎么会问起这个人? “没有,绝对没有!” 朱由检眸光一冷,“真的没有?” “真的没有。”魏忠贤面不改色。 “那好吧。”朱由检轻轻叹了声,背负双手走出火器营,望着蔚蓝色的天空,淡淡的道:“七天前的夜里,王承恩和贾华同时遇刺,你可知道此事?” “老奴,略有耳闻。”魏忠贤低着头,余光正好瞥见贾华的手已经握在刀柄上,随时可能拔刀出鞘。 “只是略有耳闻?” “确是略有耳闻!” “那最近几天,朝中有大臣因各种原因死亡,你可知道此事?” “亦有耳闻,然,并不知晓。” 魏忠贤硬着头皮回答着,市井出身的他平时扯谎脸都不红,可在这个只有17岁的天子面前,他竟然紧张了。 朱由检冷冷一哂,“跟朕来。” 魏忠贤低着头跟在朱由检身后,心脏不安的跳动,终于要拿刺客说事了,陛下会杀他么? 应该…不会吧。